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聖經中的典範人物--亞伯拉罕

10/25(一)城中、10/29(五)雙溪 聖經選讀備課(第七週)
伯拉罕的故事
一、請同學閱讀創世紀12~18。
二、請閱讀本週課程大綱「亞伯拉罕的故事」,並寫下心理/社會/神學意義,做為備課作業。

一、亞伯蘭蒙召出去 12:1-9
1.命令應許亞伯蘭 12:1-3(蒙召)
2.漂泊迦南築祭壇 12:1-3(順服)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二、亞伯蘭南下埃及 12:10-20(權宜)
1.飢荒恐懼與謊言 12:10-17(軟弱)
2.法老責備亞伯蘭 12:18-20(保守)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三、亞伯蘭回迦南地 13:1-18
1.亞伯蘭、羅得拆夥 13:1-13(豪爽)
2.應許土地與後裔 13:14-18(縱橫)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四、東方諸王的入侵 14:1-24
1.四王五王大爭戰 14:1-12(橫禍)
2.亞伯蘭義救羅得 14:13-16(勝利)
3.麥基洗德的祝福 14:17-24(奉獻)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五、上帝與亞伯蘭立約 15:1-21(雅咸卷)
1.應許得子與土地 15:1-7(稱義)
2.賜地立約的儀式 15:8-12,17-18(祭品)
3.預言後裔居埃及 15:13-16,19-21(黑暗)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六、夏甲生以實馬利 16:1-16
1.夏甲懷孕受苦待 16:1-6(嫉妒)
2.夏甲逃亡蒙應許 16:7-16(垂聽)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七、上帝與亞伯蘭立約 17:1-27(祭司卷)
1.應許作多國的父 17:1-8(改名)
2.立約標記為割禮 17:9-14(標記)
3.應許撒拉生以撒 17:15:21(後裔)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八、亞伯拉罕的代禱 18:1-33
1.三男造訪傳信息 17:1-15
A. 亞伯拉罕迎三客 17:1-8(慷慨)
B.兩次傳撒拉生子 17:9-15(嘻笑)
2.亞伯拉罕所多瑪 18:16 b-33
A.二城罪大又惡極 18:16-21(警告).
B.亞伯拉罕的代禱 18:22-33(代求)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亞伯拉罕–信心的先鋒

「我誠懇地向你介紹一個信心偉人的故事。他因着信,蒙召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創立一個國家。他因着信,讓神策劃他生命的全部旅程,信賴神必定步步的引領他。他發覺甚至他的錯誤也可以被神使用 — 只要他肯悔改,把那些錯誤交在萬能之神的手中,祂便能把醜惡改為美善。亞伯拉罕因着信,離鄉背井,拋棄所有,沒有料到神卻加倍的賞賜他,建力了一個神選民的國度。藉著他,產生了聖經;藉著他,基督降生了;藉著他,我們也得着了救恩。」— 貝其示(E.M. Blaiklock)

被神所揀選,作為一國的開基祖,而萬國又因這一國蒙福,這樣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平常的人。一個被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一致公認,異口同聲推崇的人物,必然是一個不尋常的人物。那為信心之父的知名人物,對神從不加以疑問的最高模範,必然曾受過不平常的訓練。
亞伯拉罕在靈命訓練過程中的種種試驗,似乎是艱難的,嚴厲的。因此,也便產生了那偉大的,有福的結果。神救贖的全部計劃,都孤注在他一個人身上,看他是不是願意因信心和順服而成為神救贖這罪惡世界的橋樑。神在亞伯拉罕身上看見了這樣一個人。神以無限的忍耐和愛護,修削祂的工具,訓練祂的工具,直至他在屬靈的經驗上登峰造極,以致贏得「神的朋友」的尊銜。他在神對世界的計劃上擔任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以致他生命中的功課在新約中佔了第三位。他的名字出現在新約聖經中不下七十四次。

文化背景
在研究任何知名人士的生平時,他們都會從他的文化背景上得着不少亮光:二十世紀初葉,人們很容易會推想亞伯拉罕在年青時,是生活在一個落後地區裡,想到一個較文明的地方去冒險求發展。如今我們曉得情形恰好與此相反。他的出生地迦勒底的吾珥,乃是當時貿易的中心,有如今日的倫敦或紐約一樣。它是一個繁忙的商業中心,高度地享受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佳果。當時,無論在藝術、醫藥及司法方面,都遠勝於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最近發現的一塊泥版,顯示出當時吾珥的數學家已從事尋求三角學上一個難題的解答,這難題今天仍引起牛津和劍橋數學界的興趣。從文化的觀點看來,亞伯拉罕大有機會與外來的人交接。神的旨意把他安排在一個最能使他得着世界見識的地點上。神常常小心地為祂的工具揀選適當的環境。
然而,吾珥是崇拜偶像和邪惡宗教的中心;而且,像所有類似的地方,充滿了殘忍和腐敗。亞伯拉罕完全不認識真神,他敬拜他祖宗所事奉的神明,直到真神親自向他啟示。從這塊舒適而文明的土地上,亞伯拉罕蒙召踏上迷茫的征途,與神同行。

呼召
每一部屬靈的傳記都是從神的呼召開始,這是神自主地選擇與人交通的方式。神用一種方法對亞伯拉罕說話,我們不知道這種方法是什麼,但對亞伯拉罕是十分清楚的。聖經的紀錄沒有說明亞伯拉罕如何在這盛行拜偶像的地方得以認識又真又活的神,但他知道神曾向他說話,呼召他要畢生與他昔日的生活脫離。「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榮耀的神向他顯現」(徒七2)。神為了完成祂賜福人類的目的,曾計劃要選召一國,保留他們對祂的信心;這國必須從一人而出,這人便是亞伯拉罕。今天我們得享福音福份的人,都因他曾忠於那召他的主而歡欣。
神對人的呼召並不是勉強性的,祂讓人有自由拒絕,或絕對順從,或作有保留的順從。亞伯拉罕選擇了後者。但在以後的年日裡,神訓練他,彫琢他,直到完全順服,毫不至疑的地步。
神當年對亞伯拉罕的呼召,與神對我們今日傳福音的呼召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消極方面,亞伯拉罕被召離開他的家鄉、財產和親屬,完全放下他屬世的野心(創十二1,十三5-6,十四12-14, 17-24)。神要他捨去他天然的情感,為要實現神的目的(創二十一1-11, 22)。然而,積極方面,他蒙召到達一個使人敬畏、享有特權的地位。只有從今天有利的角度觀察,我們才能看見神為他的生命安排了令人難於置信的過程。亞伯拉罕自己根本完全沒有料想到,他對神加在他身上的訓練所作的反應,竟會改變未來歷史的進程。然而,事實確是如此。他被稱為一個大國之父,承接大的福份,承受一個佳名,又是使世上萬族得福的媒介(創十二2-3)。
南加羅來納州哥倫比亞聖經學院的課室內,有一個青年女子與其他同學讀著同樣的書,做著同樣的事。如果那時有人告訴她,神要揀選她做一個特別的工具,將福音的真理傳給世界各地各族,操二千五百多種方言的人,她的反應也會完全像亞伯拉罕的妻子一樣,不信地發笑,因為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她只懂得兩三種方言。然而,神的計劃就是那樣臨到呂喜樂(Joy Ridderhof)的身上。因她所看見的遠景,她的信心和奉獻,救恩的真理竟藉著福音廣播公司的錄音片,到達說二千五百多種方言的各民族耳中。沒有人可以低估一個完全擺在神手中的人所能作成的事。

服從
「亞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十一8)。亞伯拉罕靈程的發展是按部就班的,他的生命是逐漸進深,逐漸豐盛的。班豪士(D. G. Barnhouse)博士說,如果我們想用一個圖表來指示亞伯拉罕靈性生命的進程,最好莫過於用記錄我們生活費用的曲線來表示。這條線最先急遽直上,後來有一小段的平線或下降,然後再上升一些。不過,一般來說,都有上升的趨勢。以亞伯拉罕的情形來說,那些急遽直上的線條,都是神向他顯現,賜他新名以後的結果。
順從神的呼召是他相信神的表示。他對神的正直和可靠毫無疑問。神呼召他,他便順從,沒有猶豫,也不加辯論。如此便開始了他那無可匹敵的信心的旅程。他的信心是絕對的:「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信心是看不見前路的,如果看見了,那便不是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在密封下的命令下旅行也能感到滿足。
對於亞伯拉罕,順從神的命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再是一個年青人,大概已過了七十歲。神的呼召並不僅僅臨到年青人。一個人在血氣方剛,冒險進取的年日,對於家庭親族的聯繫比較放的開。但到了中年以後,舒適的生活與安全感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那時再要他離鄉背井拋棄親族便不是那麼容易了。可是,在亞伯拉罕方面,如果沒有這初步的順從,神為世界所預備的祝福便可能不會按照原來的計劃完成了。
他初步的順從引到信心和蒙福的旅程,我們有時會忘記,神所應許的引領,只是我們所需踏上的下一步,到那時,可能需要更大的信心繼續前行。我們必須勇敢地相信神,讓祂負責一切後果。有時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前一次我們實實在在以信心依靠神,順從神,似乎是冒險性的經歷,也許對我們的靈性生命有不少的幫助。前無蹤,後無影,這是信心的腳步;雖似跌進空陷處,原有磐石在托住。

失敗
這位信心的偉人也是一個常走失敗的人,離完全的地步甚遠。他品性中的瑕疵不是可以寬恕也不是可以模仿的,但對於一個深知自己有弱點而渴望事奉神服事人的人卻富有鼓勵性。亞伯拉罕的失敗使我們知道神願意使用普通有過錯的男女。亞伯拉罕的生活曾一再被不名譽的跌倒所污損。他的信心也時常沾染上懷疑。聖經中許多其他人物所富有的優點在他生命中都找不到。寶貝的確是有的,不過是在瓦器裡。
他所以能為神使用,是因這些過錯是他生命中偶然的失敗,而不是他生命中的基本因素。如果他偶然離開信心的道路,神將他拉回時,他常常都立刻順從。一件頗值得注意的事是,他的主要軟弱便是成為他日後最堅強的一點,即他的信心。當我們感到他生命中的污點而欲加以批判時,我們也應該想到當時的道德標準,同時也應想想我們自己,雖比亞伯拉罕享有更大更多的特權,仍然會辜負我們的主。
亞伯拉罕第一次的失敗是因意外的苦難而來。通常,人們總會認為神會因他的信靠和順服賞賜他物質上的興盛。不料,亞伯拉罕向南旅行尚不多遠,「那地便遭遇饑荒」(創十二10)。在這新的危難中,他的信心動搖了。「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埃及,是撒旦的營寨;據聖經的記載,他們的神是鬼魔。埃及並不是神指示他要去的地方。他因離開信心的道路,使他遭受極端的愁苦。背叛常常都會帶來煩擾。終於亞伯拉罕學習了一個功課,他重新回到神的道路上,也重新得著神的賜福,回到他起先築壇的地方崇拜神(創十三1,4)。
由於懼怕埃及王貪戀他美麗的妻子,亞伯拉罕決定用詭詐來保全自己,便對他妻子說:「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創十二13)。如此,神的朋友因膽怯而傾向詭詐,甚至願意犧牲他妻子的貞潔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錯,這個謊話有一半的真理,撒拉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子,可是,她也是他的妻子。亞伯拉罕這樣做法,不僅他本身是卑鄙的,而且會造成別人犯罪的機會,以致使神的名受羞辱(創十二18)。只有神的干預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亞伯拉罕離開了埃及,可惜不是光光榮榮地走。

亞伯拉罕第二個失敗是由於他親族的聯繫。神對他的呼召是三重的;離開他的家鄉—他順從了。離開他的親族—他部份的遵從了。離開他父親的家—他沒有聽從。顯然,他沒有足夠的勇氣與過去作絕對的脫離。在這一點上,許多要跟從神的東方人士辦不到,都會半途而廢,因為他們親族間的關係是很深厚的。如果要他們放棄親族,代價未免太大了。
亞伯拉罕順從神的呼召是值的讚許的,可是,他的順從仍然是有保留。他最初的信心是試驗性質的,他只是有限度地與神同行,他的父親他拉和他的姪兒羅得都與他同行。當他們到達哈蘭時,他拉已厭倦這種冒險性的旅行,他們的旅行隊便停留在那裡。由於亞伯拉罕的順從不夠完全,他信心的旅程便受了攔阻,直到他拉死了以後。歷史的川流曾因一個老年人的偏見和一個年輕人的膽怯在哈蘭阻塞了一個時期。亞伯拉罕必須捨棄他親族和環境的束縛。因為這些東西會阻礙他信心的長進和發展。
從這件事實看來,我們曉得神子民的難題並不一定繫於罪惡昭彰的事情上。這裡所提及的一點不過是亞伯拉罕想享受與他親人在一起的天然欲望。可是,這慾望違反了神向他顯示的旨意。他的親屬並沒有與他一樣蒙主的呼召,因此不能同情他那有如瘋狂的旅行。這樣便阻止了他的進程。他的經驗與我們今日許多人的經驗相似。在傳福音的事工上,許多時候,至親的人士可能沒有看見宣教事工的需要,也完全不明白蒙召的意義,所以,他們經常會在宣教士的路程上放下一些障礙物。主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十36)。

亞伯拉罕第三次的失敗是起於卑怯的心理。他重蹈在埃及失敗的覆轍。「我以為這地方的人總不懼怕神,必為我妻子的緣故殺我」(創二十11)。是他想減輕罪咎的藉口。再次地,他傾向於虛謊詭詐。為了保全自己,不惜犧牲妻子的名譽與地位。如果我們不是熟悉自己內心的詭詐,便很容易認為亞伯拉罕上一次在埃及的經驗,應該使他學習了畢生難忘的一課。但事實並不如此。經驗告訴我們;以前犯過的罪並不會銷聲匿跡,永不再來。年青時所犯的罪,往往會更狡黠地在中年時在出現。
亞伯拉罕這次的失敗不但牽涉他的妻子,而且會使基拉耳王遭遇性命的危險(創二十7)。神再一次向他施憐憫。亞伯拉罕因此知道神是容忍的神。

亞伯拉罕最後的失敗是由於神遲遲未兌現祂要給他一個兒子的應許。亞伯拉罕所有的希望都繫在那蒙應許的孩子身上。這孩子不僅能滿足亞伯拉罕要有後裔的慾望,也是神實現祂向他啟示的目的之明證。這些年日腳步滯重地遲遲度過,一切天然的希望也消失了,依舊看不見神在這件事上的應驗。由於撒拉的聳動,他決定自己來幹,收使女夏甲為妾,生了一個以實馬利(創二十7)。神的動作對他而言未免太遲緩了,所以,他勉強神實現祂的應許。用我們自己的手來辦事常常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我們想用屬情慾的方法來實現屬靈的目的。神有祂自己的時候,祂有祂的計劃和主張。亞伯拉罕必須熟習等候神的艱難功課。
當我們想到亞伯拉罕缺乏信心這件事是發生在神緘默了十五年以後時,我們對他這種行動便不致加以太嚴厲的判斷。令我們感到安慰的是:神對人的判斷,並不是以他零星的失敗事件,而是看他整個的為人如何。一般說來,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總是真實的。神因祂的恩惠和憐憫,赦免了他的失敗和罪過,恢復他的特權,重新申訴祂的應許,而且應許給他更大的福氣。永活的神何等奇妙,何等仁慈﹗

試驗
每一個神的僕人的生命都是一連串不斷的試驗。不管我們是否察覺得到,我們都是在滿佈著里程碑的道路上前行。我們對這些試驗的反應如何,便決定我們在神國裡的地位如何。一個人遭遇嚴厲的試驗並不是神不喜悅他的表示,事實恰好相反。唯獨那含有貴重金屬的礦物才需要在匠人的手中受多方的鎚鍊。神既然應許不叫祂的孩子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林前十13),那麼,神若加給某個人嚴重的試驗,正表示祂對那人特別信任。不過,神對每個人試驗的性質有所不同:亞伯拉罕生命中所遭遇的試驗是由淺進深,由弱加強的。約伯的情形卻不是這樣,他所遭遇的試驗是沒有選擇的餘地。它們像波浪般洶湧而來,像晴天霹靂,使他無從思考,招架不來。
上面已經提過,亞伯拉罕必需面對離棄親屬的試驗。俗話說:「外人不如骨肉。」但神的僕人必須去除屬地的依靠。他必須與羅得拆夥。他的順從必須是絕對的,而不是局部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神奇妙地為他安排,使他與羅得的分離不致影響他們個人的關係(創十三7,8)。祂幫助祂的僕人容易重新踏上完全順服的征途,神的朋友必須放棄那些在信仰上不能同負一軛的朋友。神曾經緘默一個時期,但當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離之後,神再次對他說話(創十三14,15)。完全的順服重新展開了團契的門戶。那個分離的地點,也是亞伯拉罕得着更廣視野的地點:「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其次是屬世財寶的試驗。亞伯拉罕已是一個很豐富的人,而且他的產業正繼續不斷地增加(創十三5,6)。身為長輩,他有權為自己選擇最肥沃的土地,而把高原的不毛之地劃分給他的姪兒羅得。亞伯拉罕勝利地通過了這一關。他情願放棄他的權利,讓那不孝的姪兒作優先的選擇,而讓神為他自己安排產業。結果,羅得選擇了灌溉便利的約但平原。亞伯拉罕呢?由於他選擇了荒蕪瘦瘠的山地,他能更好好地服事神。在這件事情上,他學習了將屬血氣的變為屬靈的秘訣。
接著,他又面對屬世權力的試驗。許多通過屬世財富試驗的人,在屬世權力的試驗上卻跌倒了。創世紀第十四章記載了四王與五王爭戰的事蹟。四王之中的基大老瑪曾有當世拿破崙之稱,是一個兇悍的、成功的戰士。這次的戰爭並不是民族之間的小磨擦,而是聲勢相當浩大的一場劇戰。在這場戰爭中,定居在所多瑪的羅得和他的家屬,也與平原諸城的居民一同被擄去。當惡訊傳到亞伯拉罕耳中時,這位大有信心的人便集合了他三百一十八個家族出征,去追趕旗開得勝的凱旋軍。在一夜的勇戰中,他們殺敗了那些沒有提防的勝利者,人口財物全部被亞伯拉罕奪了回來。
一個絕無僅有的,滿足權力和慾望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他征服了四個王,其中一個還是鼎鼎有名的基大老瑪﹗神曾應許要使他成為一個大國,難道這不是應許得實現的開端嗎?這是一個何等名正言順獲得財富和權力的機會呵!依照古時戰爭的條例,亞伯拉罕可以將他所俘虜來的一切人口和財富據為己有。然而,這位大有信心的人沒有歸功自己,因他明白這次的勝利完全是出於神。他毅然地放棄聲望和財富。他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十四22,23)。
亞伯拉罕這種揚棄屬世的聲望,歸向天地之主的舉動,立刻得著神要賜他兒子的應許:「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像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你本身所生的,纔成為你的後嗣」(創十五1,4)。
然而,另一個重要的試驗又臨到他。這試驗是關於他為父之情。他現在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他不信的結果,另一個是他信心成熟以後的結果。
在以實瑪利的身上,他因缺乏信心,付出的相當浩大的代價。當以實瑪利還在母腹中的時候,亞伯拉罕的家中便有了不和睦的現象:夏甲輕看她毫無所出的主母(創十六4)。及至兩個孩子出世以後,彼此又不相容。以實瑪利可能經常戲笑以撒(創二十一9)。神並不除去亞伯拉罕因不順服而來的自然結果。神再次呼召他要與親屬分離。這一次是要他離開以實瑪利。「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創二十一11)。
神曾應許有一個大國要從以實瑪利而出。一件十分清楚的事實是:藉著亞伯拉罕的信心,神的福氣臨到萬邦,因為基督耶穌由他而出。但因着他的不信,回教—基督並教會的勁敵—的鞭笞便來到世界。
神應許要賜他一個兒子,實在使亞伯拉罕面臨「不可能」的試驗。因為他與撒拉都已年紀老邁,他們都知道在生理上不可能再有孩子。然而,這件事使他的信心更顯明: 「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仍然不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羅四19-22)。
亞伯拉罕信心的成長和發展是藉著操練而來的。他的信心是史無前例的。現實的一切都使他不可能相信,然而,他竟相信了。

勝利
亞伯拉罕靈程發展的高峰是豎立在神吩咐他把以撒獻為燔祭的事實上。在我們看來,這件事產生了嚴重道德上的難題。可是,在亞伯拉罕那個時候,情形並不相同。父親對兒子的生死操有絕對的權力。將人當作祭牲也是十分普通的事。這個命令並不會危害亞伯拉罕的道德感,或使他受驚。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神採取這種方法,最足以顯示出人們用自己的肉身來贖靈魂的罪過是何等荒謬無用的事。同時,這也是神用來預表祂愛子將獻上為祭的最好方法。
亞伯拉罕所面對的難題是靈性上的,而不是道德上的。神不是應許他的子孫要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嗎?如今,祂竟吩咐將他的獨子以撒獻為燔祭。如果他順從神把應許之子殺了,神如何交待祂的應許呢?他將如何為神的品德辯解呢?過去,他曾面對類似的靈性上的難題,他在苦惱的精神中曾呼叫說:「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麼?」(創十八25)。
將以撒獻為燔祭的命令再次牽涉到順服的試驗。沒有一樣屬靈的功課是一勞永逸的。它必須反覆溫習。可是,這位學生如今已爐火純青,完全掌握了他的功課。他沒有與神爭辯。他沒有請求延長時間。當神叫他與以實瑪利分離時,他大清早便起來,把握著第一個順服神的機會。當神吩咐他將以撒獻上時,同樣地,他一早便起來行動(創二十二3)。這種順服是毫無保留的順服。
這件事也是信心的試驗。雖然他的信心沒有什麼看得見的東西作根據,他對神的愛心和權能毫無疑問。由於他卓絕的信心,當他明知他是去將兒子獻為燔祭時,他還叮嚀他的僕人們在山腳下等他和他的兒子回來(創二十二5)。如此大的信心是那裡來的呢?希伯來書信為我們預備了答案: 「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來十一19)。雖然他從來沒有聽過死人復活的事,他的信心卻是那麼充沛,那麼安祥。他相信神為了要保全他的兒子,為了要實現祂的應許,祂能施行前所未聞的神蹟奇事。
然而,最高的試驗是愛心的試驗。人與神之間最重要的問題是:誰居首位?在亞伯拉罕的心中是神還是以撒佔比較重要的地位呢?神要求他交出他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神要他撕破他的心,粉碎他的希望。有什麼比這更辛辣的試驗嗎?他如何能手刃他那年青英俊的兒子呢?我們不難想像他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的時刻。然而,在晨光出現以前,他已經獲得了勝利。他決意順服神,而讓神負責後果。
將你的以撒捆上祭壇,用大小繩索把他繫纏;兄弟阿,不要再遲疑蹣跚,難道你還信不過你的主嗎?是祂晝夜在保守看護,引領你經過陰翳處,他會使以撒從死裡復生 — 為何不讓祂為你施行奇事?
當然,神並不要以撒,祂所要的是亞伯拉罕;神並不要以撒死,祂乃是要那在亞伯拉罕心中佔據神的愛的東西死。這一次,神並不要他付上順服的高價;祂為他預備了燔祭的羊羔。
當亞伯拉罕完成了最高的試驗以後,神的聲音再一次地劃破了寂靜: 「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二十二12)。
完 全的順服帶來更大的祝福:「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二十二16-18)。

亞伯拉罕畢業了,他試驗的階段完成了。神所揀選的工具如今已完全準備妥當,可以隨時待發,被祂使用。他的文憑上寫著這樣的名銜: 「亞伯拉罕-上帝的朋友,信心之父。」

神藉著被揀選的國度要賜福萬邦目的已初步地獲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