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難的意義(下)
一、典範性的犧牲
基督的十字架是忍耐擔當的激勵與典範。雖然苦難是惡的,因此需要抗拒,不過在實際上,總有一段時間必須接受。那時耶穌的榜樣,就是新約所記要我們效法的,便成了我們的鼓勵。彼得要他的讀者注意這點。他特別針對在尼祿王逼迫時期,遇到苛刻主人的基督徒奴隸。若他們被鞭打了能忍耐,卻是因為做錯了事,就無可誇之處。但若他們是因行善受苦,而能忍耐,在神面前便是可喜悅的。為什麼?因為基督徒蒙召的一部份,便是擔當不應受的苦,因基督也曾為他們受苦,留下了榜樣,讓他們效法。祂雖然沒有罪,卻受到羞辱,可是祂從不報復(彼前2:18-23)。耶穌不僅立下不報復的榜樣,也立下恆久忍耐的風範,這便鼓勵我們,在基督徒的長跑中要堅持到底。我們必須「仰望耶穌」,因為祂「看清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所以,「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1-3)
雖然這些榜樣特別與反對和逼迫有關,其應用的範圍卻似乎可以更廣。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都從耶穌的苦難(十字架為其顛峰)得到激勵,忍耐擔當不應受的痛苦,不埋怨,不反擊。不錯,有許多苦祂並沒有受過,但是祂的苦難具有強烈的代表性。以玖妮(Joni eareckson)
為例,一九六七年她還是個健美、好運動的十幾歲青年,但在撤撤比克灣(Chesapeake bay)的一次跳水意外事件,使她四肢麻痺。他本著誠實的愛,詳述了自己的經歷,包括他感到痛苦、憤怒、反叛、絕望的時間,以及如何逐漸透過家人、朋友的愛,開始相信神的主權,並且建立了新生活,以嘴作畫,到處演講,顯出神極大的祝福。有一晚,大約她出事三年之後
,她的密友辛蒂(Cindy)坐在她的床旁,向她提到耶穌,說:「恩,她也癱瘓過。」她從未想到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與她幾乎相仿,不能動彈,等於癱瘓。她發現,這個想法帶給她極大的安慰。
二、榮耀聖樂的犧牲
基督的十字架是通往成熟的聖潔之途。我們甚至可以補充說:「當日對基督如此,今日對我們亦然」,雖然這話聽起來似乎不尋常。我們必須思想希伯來書兩節不甚為人注意的經文:
原來(神)……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2:10)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5:8-9 ; 參7:28)
這兩節都提到耶穌「得以完全」的過程,並且都將完全化的過程歸功於祂的「苦難」。當然,這不是說祂因犯錯而不完全,因為希伯來書特別強調祂的無罪。這乃是說,祂在達到teleios「成熟」之前,需要進一步的經驗和機會,也就是指,祂「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從來沒有不順從過。但是祂的苦難成了試煉場,使祂的順從臻於完美。
若苦難是無罪的基督成熟之途,我們有罪之人就更需要它了。雅各論到基督徒,用了「成全」或「成熟」之前,需要進一步的經驗和機會,也就是指,祂「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從來沒有不順從過。但是祂的苦難成了試煉場,使祂的順從臻於完美。
若苦難是無罪的基督成熟之途,我們有罪之人就更需要它了。雅各論到基督徒,用了「成全」或「成熟」一詞,很值得注意。正如苦難使基督藉順從而成熟,它也使我們藉堅忍而成熟。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煉中
,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2-4 ; 參羅5:3-5)
聖經用了三幅生動的圖畫,來描繪神如何運用苦難,以達成使我們聖潔(換言之,像基督)的目的。這三幅圖分別為:父親管教孩子,冶金之人熬煉金銀,園丁修剪葡萄樹。父子之圖在申命記已經出現,摩西說:「你當心理思想,耶和華你神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箴言又重拾此喩,強調父親的管教表達他愛孩子;箴言的經節為希伯來書引用,耶穌給老底嘉的信息也曾提及。希伯來書的經文最常。其中教導,父親的管教成為真兒子的記號,使他與私子有別;神管教我們,惟要我們「得益處」,即「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管教的當時很痛苦、不愉快,可是後來卻「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這不是每個人都可得到的(因為有些人反抗管教),但凡順從之人就可得著,他們是「經練(或譯:訓練)過的」。
第二幅圖描寫神是熬煉金銀者,舊約出現了三次,那裡清楚指出,以色列人熬煉之處是「苦難的爐」;彼得將它應用於基督徒信仰的考驗,形容為「百般的試煉」。在過程中,我們會感到憂愁,可是經過之後,我們的信心(「比金子更顯寶貴」)會顯為真實的,結果便使耶穌基督得榮耀。
第三幅圖是耶穌所講的葡萄樹寓言。枝子能多結果實(顯然是象徵基督徒的品格),關鍵不僅在連於樹身,也在受園丁修剪。修剪是激烈的手腕,看來常很殘酷,整叢樹茂密處都遭砍伐,斷枝殘椏,狀似裸露。但再逢春夏,樹上便會結滿果實。
這三幅圖都描寫一種消極過程:管教孩子,熬煉金屬,修剪葡萄樹。但三者亦都強調其積極的結果-孩子得益,金屬純化,葡萄樹結果。那麼,我們可以毫不猶疑的說,神的用意是使苦難成為「施恩之途」。許多神的兒女都可說出詩人的這番話:「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祢的話」(詩一一九67)。因若神的愛是聖潔之愛,那麼,它所關注的,不僅是要一切作為合乎聖潔(如使用基督的十字架),也是要提升聖潔(在神的子民當中)。正如我們所見,苦難可以培養堅忍、純化信心。它也可以蘊欲謙虛,譬如,保羅身上的刺是要免得他「過於自高」。它又能增進領悟的深度,正如何西阿對歌篾的愛不得回報,他便得到啟示,明白神對以色列的愛如何忠實、堅忍。我們也不要忽略,別人因此能得到的好處,如以英雄式的無私之心照顧病人、老者、殘障者,有如自動自發的慷慨解囊,救助非洲撒哈拉沙漠一帶的飢民等。
三、否定自我
第一,我們蒙召要否定自我。耶穌的邀請分明是:「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講這話之前,耶穌剛剛首度明白預言祂的受苦與受死。祂說,這些事「必須」發生在祂身上(31節)。而現在,祂暗示,門徒也有一種「必須」。祂必須承受十字架,而他們必須背負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實際上,他們必須「天天」如此。反過來說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的,就不配作祂的門徒。我們可以說,每個基督徒都是古利奈人西門,也都是巴拉巴。我們像巴拉巴一樣,逃過了十字架,因為基督替我們死。我們像古利奈人西門一樣,背負十字架,因為祂呼召我們來背負,以跟隨祂(可15:21)
羅馬人在所有殖民省分中,都經常公開執行十架酷刑,巴勒斯坦也不例外。每一個被定罪背負十字架至少也要背Patibulum(十架主幹),到行刑地點。蒲魯他克(Plutarch)寫道,「每一定死罪的犯人,都背負著自己的十字架」。所以約翰寫道,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19:17)。因此,背負我們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蘇,便是「將自己處於赴刑場犯人的地位」。因為我們若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唯一的目的便是釘十架之地。正如潘霍華(Bonhoeffer)所寫,「基督呼召一個人,是要他來死」。因此,我們的「十字架」不是脾氣暴躁的丈夫,或是吵鬧不休的妻子,而是向自己死的記號。
耶穌發出這呼召時,雖然也可能想到殉道,但從其普及性(「若有人……」看來,應用範圍更廣。耶穌藉這生動的比喻所形容的,必定是否定自己。彼得如何三次否定耶穌,我們也應當同樣否定自己。這兩個動詞是一樣的aparneomai。彼得不承認耶穌,棄絕祂,向祂轉背。否定自己不是拒絕享用一些奢侈品,如:巧克力、蛋糕、雪茄、雞尾酒(雖然可能包括這項);而是真正否定或不承認自己,拒絕自己有隨己意而行的權力。「否定自己……是棄離自我中心的崇拜。」保羅的意思也必相同,他寫道,凡屬基督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欲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這幅圖極其生動:我們拿起錘子、釘子,把墮落的性情釘在十字架上,讓它死,傳統稱之為「攻克己身」(mortification);這是在聖靈的能力之下,保持決心,定意「治死身體的惡行」,以致於因著如此的死,我們得以與神活潑相交。
事實上,保羅在書信中提到三種不同的死和復活,這些都是基督徒經驗的一部份。若我們沒有弄清楚這幾類,便會引起許多混亂。第一種(前面已經談過)是向罪死,然後向神活,這是所有基督徒因著與基督的死與復活聯合,都能體驗的。藉此我們得享由基督的死與復活而來的好處(即赦免與能力)。這在我們歸信或受洗時,便能承襲。
第二種是向自己死,或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或稱為否定自己、釘死自己、攻克己身。結果,我們便能活潑與神相交。這種死不是臨到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去「看」或記住,要努力去行的,竭力去將老我治死。不過,這也是靠聖靈的能力。其實,所有信徒也已這麼做了,從一方面看,這是我們起初悔改的主要部分,後來的悔改也是如此,而若沒有它,我們便不能作基督的門徒。可是我們必須保持這種天天背十架的態度。
第三種死與復活,我在第九章中提過,便是在我們身上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9-10)。這裡的範疇顯然是我們的身體,指其脆弱、遭逼迫、會腐朽。保羅在這種情境下,既可說:「我是天天死」(林前15:30-31),又可說「我們……終日被殺」(羅8:36)。因為肉體的軟弱是持續不斷的。可是那「復活」,就是耶穌在我們裡面的生命所產生的更新之力、活力,也是持續不斷的(林後4:16)。
總結來說,第一種死是法律上的;藉著與基督向罪之死(擔當其刑罰)的聯合,向罪而死,結果是與祂同復活,得著自由的新生命,就是稱義的罪人所享受的。第二種死是道德上的;是自我之死,就是將舊性情與其邪情私慾治死,隨之而來的復活,導致公義的新生命,能與神交通。第三種死是身體上的;是向安全而死,是「為耶穌被交於死地」相關的復活則是耶穌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上顯為完全。對基督門徒的言,法律的死是「向罪一次的死」,可是道德與身體的死則是每一天的-甚至是連續不斷的。
四、肯定自我
可是我們不可忽略聖經中另外一條路,在耶穌明言呼召我們否定自我之時,祂亦隱隱呼召我們要肯定自我(這與自愛並不相同)。凡讀過四福音的人,絕不會認為耶穌本人對人類存消極態度,也不致以為祂會鼓勵人持此看法。情形恰好相反。
首先,讓我們思想祂關人的教導。不錯,他曾提到由人心發出的罪惡醜行(可7:21-23),但祂也提到人在神眼中的「價值」祂說,人比鳥獸「貴重得多」。這樣的價值判斷,基準何在?必定是創造的教義。耶穌承襲舊約所言,人類是神創造活動的乖免,他。遙遙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我們所具備的神聖形象,便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第二、耶穌對人的態度。祂不輕看任何人,也不否認任何人。相反的,祂獨樹一格,尊重那些世人所鄙視的,接受那些世人所拒絕的。祂在公眾場合與婦人有禮地談話,祂歡迎小孩來到祂面前,祂向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說希望之言,祂讓痲瘋病人接近祂,讓一位妓女膏祂,並親吻祂的腳。祂與遭社會趕逐者為友,又服事飢餓、貧困的人。在這種多樣化的事奉中,祂向人類的同情和敬意發出了光輝。祂承認他們的價值,關愛他們,因著祂的愛,他們身價倍增。
第三,我們特別要思想耶穌為人類而死的使命。祂曾說,祂來是要服事人,不是受人服事,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耶穌定義為人受苦、受死,沒有一事比這更清楚顯示祂對人的看中。祂是好牧人,來到曠野,冒著千辛萬苦,為要尋找、拯救那迷失的一隻小羊。事實上,祂更是為羊捨了性命。惟有注目十字架,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人類的價值。正如湯樸威廉所寫:「我的價值是我在神面前的價值;而其價極昂,因為基督為我而死」。
到此我們已經看見,基督的十字架既證明了人的價值,它也是一幅圖畫,指示人如何將自我拒絕或釘死。這似乎矛盾的聖經難題,應當怎麼解決呢?我們如何才能同時既看重自己,又否定自己?
這問題之產生,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將「自我」下定義,就討論了對自己的兩種態度。我們的「自我」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不是全然好就是全然壞,以致不是全有價值就是全需否定。相反的,我們的「自我」是一個綜合體,有好有壞,有光榮也有羞辱,故此,我們對自己必須以巧妙的態度來應付。
我們的現狀(自我),一部份是創造的結果(有神的形象),一部份是墮落的結果(形象遭破壞)。我們要否定、棄絕、釘死的,是墮落的自我
,即我們裡面一切與耶穌不配的事(因此祂命令道:「就當捨己」,並且「跟從我」)。我們要肯定、尊重的,是受造的自我,就是我們裡面一切與耶穌基督相稱的事(因此祂說,若我們因否定自己而喪失自己,必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否定自我(將我們虛假、墮落的自我否定),不是自我毀滅之途,而是自我發現之途。
因此,我們必須肯定從受造而來的一切;理性、道德責任感、性別(男性或女性)、家庭生活、對藝術的鑑賞與創作、對大地出產的管理、對愛與團體的渴求、對神超越與莊嚴的感受,以及從內心所發俯伏敬拜祂的衝動。這一切(還有更多),都是我們受造人性的一部份。不錯,罪將其污染、扭曲了,可是基督來便是要贖回一切,不是要摧毀。所以我們要存感恩的心來肯定它們。
然而,一切從墮落而來的,我們都要拒絕,如:我們的非理性、道德頹廢、性別混淆、缺乏節制的性交、破壞家庭的自私、喜好醜怪、懶惰而拒絕發揮恩賜、污染、破壞環境、阻撓團體建設的反社會行徑、驕傲自主、敬拜偶像而不拜又真又活的神。這一切(還有更多)都是我們墮落人性的一部份。基督來不來是要救贖這些,而是要將它毀滅。所以我們必須竭力否定、拒絕它們。
以上我有意簡化了我們受造性與墮落性之間的對比。這幅畫面需要修訂,也就是要從兩方面來充實。這兩種充實,都是因基督介入人類,帶來了救贖。基督徒不再只視自己為「創造但墮落的人」,而為「創造、墮落、卻蒙救贖的人。」這一新增的因素給我們更多可肯定的,以及更多可否定的。
首先,我們有更多可以肯定。因為我們不僅是按神的形象而造的,而且又在其中重造。新約以各種圖示說明神在我們裡面的恩典之工,如「重生」、「復活」、「救贖」等,其實根本而言,就是一種再造之工。我們的新我如今「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而且「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事實上,每一個在基督裡的人都是「新造的人」。意即,我們的心思、性格、關係都被更新了。我們是神的兒女、基督的門徒、聖靈的殿。我們屬於神家中的新團體。聖靈以祂的果子和恩賜充實我們。而我們也是神的嗣子,充滿盼望地展望有一日將彰顯的榮耀。成為基督徒是一種革新的經驗;我們得到改變之後
,對自我的觀感也有了改變。現在我們有太多可肯定的,不是自誇,乃是帶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