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聖經中的EQ

11/29(一)城中、12/3(五)雙溪 聖經選讀備課 (第12週)
聖經中的EQ
一. 箴言中的EQ教導
1. 基本哲學(情緒的主體性):箴14:10
2. 建立正向的情緒
A.箴10:22
B.箴16:32
3. 正負向情緒的對比
A.箴14:29-30、15:18
B.箴15:1、4
C.箴15:13、17:22
D.箴18:12
4. 消除負向情緒
A.箴22:24
B.箴24:10
C.箴24:19-20
D.箴27:4
5. EQ的五種境界
A. 覺察自己的EQ
B. 舒解/引導/切換自己的EQ
C. 覺察他人的EQ
D. 舒解/引導/切換他人的EQ
E. 祝福人

作業:
1. 請將這些經文以筆抄錄之。
2. 對您最有幫助的是什麼經文?為什麼?









二. 詩篇42篇—制服躁鬱之心
1. 詩篇42篇中作者的心是典型的躁鬱之心
A.第一循環:
a.焦躁(煩躁):v1-2
b.憂悶(鬱卒):v3-4
c.心靈操作:v5
B.第二循環:
a.亢奮:v6-8
b.低沈:v9-10
c.心靈操作:v

2. 學習心靈操作v5及v11
A.對心說話--「我的心哪!」
B.駁斥負向情緒--「你為何?」
C.引心向上帝—導引情緒(仰望上帝)
D.逆向思考—稱讚(超級想像)
E.逆向操作--「臉上榮光」

3. REBT的ABCDE的操作方法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聖經中的典範人物--大衛

11/22(一)城中、11/26(五)雙溪 聖經選讀備課 (第11週)

合上主心意的王-大衛

一、大衛的興起(撒母耳記上)

1.在伯利恆受膏 16:1-13(上主揀選)-受膏者
1st 次呼召-上主純粹的慈愛與美善-牧者(詩78:70-72)
2.蒙掃羅王選召 16:14-23(君王揀選)-醫治者
2nd次呼召-專業能力+個人努力(音樂家+侍衛官)
3.殺巨人歌利亞 17:1-18:5(個人勇氣)-挑戰者
3rd次呼召-個人冒險 + 上主幫助(冒險家+倚靠者)
A.巨人歌利亞的挑戰 17:1-11(面對危機)
B大衛探訪以色列營 17:12-31(渴望挑戰)
C.大衛請求應戰戰功 17:32-54(找出優勢)
D.掃羅查問大衛是誰 17:55-18:5(義結金蘭)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二、大衛的逃亡(撒母耳記上)

1.掃羅王嫉妒大衛 18:6-19:17
A.心狹量小嫉妒生 18:6-9(萬人迷為王死敵)
B.憂鬱妄想恐慌生 18:10-16(千夫長上主同在)
C.籠絡惡毒詭計生 18:17-30(駙馬爺名受尊重)
D.兒女妻哄大衛逃 19:1-17(侍衛長兼琴手)
2.大衛逃亡不犯罪 24,26
A.大衛在隱巷底不害掃羅 24:1-22(願上主鑑察申冤)
B.大衛在西弗饒掃羅一命 26:1-25(不傷王蒙敵祝福)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三、榮美王大衛

1.君王大衛(歷代志上14:8-17)-上主僕人,仰空引導
2.敬拜者大衛(撒下7:1-29)及(代上22:1-18)
A.立志建殿受挫 7:1-17
B大衛祈禱頌恩 7:18-29
C.預備材料建殿(代上22:1-18)
3.美歌者大衛(撒下22)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四、犯罪者大衛

1.犯罪的連鎖反應(撒下11)
A.淫亂 11:2-5
B.遮掩 11:6-13
C.謀殺 11:14-27
2.拿單的諫諍(撒下12)
A.拿單的勇氣與智慧 12:1-15
B.生子夭折 12:16-23
C.生子所羅門 12:24-25
3.認罪文-詩篇51篇
4.統計人口及受懲罰 (撒下24)
A.人口統計 24:1-9(君王自傳-表示所有權、效率及權力)
B懲罰. 24:10-17(仍然相信v14,承認軟弱而請罪)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聖經中的典範人物--約書亞

11/15(一)城中、11/19(五)雙溪 聖經選讀備課 (第10週)

約書亞

請同學預習並寫備課作業,謝謝。

一. 剛強壯膽的人生:(書1:1-9)--果斷的人生(約書亞人生的起步)
1. 遠景:承受那地為業(v6)

2. 準則:遵行律法書(v7-8)
A. 內化(晝夜思想)
B. 外展(言語出口/謹守遵行)
C. 成果(道路亨通/凡事順利)

3. 保證:上主同在(v9)
A. 消極:不懼/不驚
B. 積極:上主同在/同行

✽史懷哲博士(醫生):
人生最偉大的智慧:選擇上主的旨意
人生最偉大的成就:完成上主的旨意
人生最偉大的果斷:遵行上主的旨意

△ 思想題目:
1. 什麼是我人生道路的遠景?(人生終極的目標)
2. 什麼是我人生道路的準則?(道德典範/行事為人的標準)
3. 什麼是我人生成就的保證?

二. 果敢決斷的人生(書23:1-14、24:14-28)
1.福禍抉擇的人生23:1-14—果敢的抉擇(約書亞人生的終點)
A信仰的傳承23:6-10
B.信仰的迷失:23:11-13
C.福禍的抉擇23:14-16

2.決斷事奉的人生24:14-28
A.敬畏上主的質問24:14-15
B.百姓真誠的回答24:16-18
C.認識上帝的屬性24:19-22
D.作證立約的信仰24:23-28

△ 思想題目:
1.「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宣言的意義何在?
2. 百姓為何選擇事奉上帝?
3. 約書亞為何說「你們不能事奉上帝?」
4. 約書亞立約的內容為何?

聖經中的典範人物--摩西

11/8(一)城中、11/12(五)雙溪 聖經選讀備課 (第9週)

摩西-以色列民族的統帥、先知及立法者

請同學先預習並寫備課作業,謝謝。

1.出埃及記:2-3、18
2.希伯來書:11:23-28
3.使徒行傳7:18-44

一、第一個四十年-在埃及王宮中作王子(自信滿滿的青年)
1.出生與危機 出2:1-4 ; 來11:23
2.宮中的成長 出2:5-10 ; 徒7:20-23
3.認同與棄權 出2:11-15 ; 來11:24-26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二、第二個四十年-在米甸曠野作牧人(徹底自卑的壯年)
1.結婚生子、寄居 出2:16-25
2.蒙召-荊棘火焰的顯現 出3:1-15
3.應許與命令 出3:16-22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三、第三個四十年-在曠野作領袖和立法者(為神所用的老年)
1.埃及的十災 出7-10-妥協與堅持 出8:25、 8:28 、10:11、10:24
2.首次逾越節 出12:1-13:16
3.過紅海 (出14:1-31)-四面楚歌、險入絕境(出14:11)
4.作領袖 出18:1-27(分工與承擔)
5.野心與雄心的掃禮-出32:1-35
*心理/社會/神學意義:

摩西 — 一位領袖的描繪

傳說一則:
當摩西至天堂接受《猶太律法書》時,發現上帝正在為它加上各種記號和修飾符號,摩西意識到他的角色是發言人,便羞怯的問:
「為何不讓它保留原來的面貌?它在意義上不是已經夠豐富、夠晦澀了嗎?為何要將它弄得更複雜?」
「我必須這麼做。」上帝回答: 「許久之後會出現一個名叫亞基巴的人,他是約瑟的兒子,他將會去找尋並發現《猶太律法書》中每個字、每個音節、每個字母的各種解釋。所以,你看,我必須加上去,他才能找到它們。」
「您能讓我看看那個人嗎?我想認識他。」摩西問。
上帝無法拒絕祂忠實的僕人,便對摩西說:「轉過去,退後。」
摩西照著上帝的話轉過身去,發現自己被投射進入未來。在一個猶太神學院裡,他坐在最後一排的新生中,聽著一位老師講述摩西的學說和著作。摩西聽到的內容既美妙又深奧,但是對他來說太難了,他一個字、一個觀念都聽不懂;他被難過得情緒淹沒,覺得自己很沒用,突然間聽到一名學生對老師提出問題:
「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對這個題目的看法是正確的、而且只有你的看法是正確的呢?」
這位老師 — 猶太教士亞基巴回答:「我的看法來自於我的老師們,而我的老師們又得自於他們的老師,這些賢明先師宣稱摩西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我告訴你們的就是摩西在西乃山上聽到的。」
摩西,這位猶太史上第一位作家聽得滿心歡喜,頓時心靈得到了撫慰,可是心中還是有件事困擾著他,於是他再次開口問上帝:「我不懂,既然您有一個像他那樣的賢者聽候吩咐,為何還需要我?就讓他當您的使者,替您傳遞以色列律法給以色列人吧!」
但是上帝打斷了他的話:「摩西,暗蘭(Amram)之子,安靜!這是我對事情的看法。」
不管滿不滿意,摩西只得順從不再堅持,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又按捺不住好奇心:「告訴我…他後來會怎麼樣?」
上帝再次讓他看未來。摩西看到臨死之亞基巴,看到他的痛苦,看到他殉道時被羅馬劊子手折磨。驚訝又難過的摩西第三度流下眼淚:「我不懂,上帝,這叫公道嗎?這是研讀您的律法的下場嗎?恪守您的律法的人應該這樣慘死嗎?」
上帝再次打斷了他:「住口,暗蘭之子!這是我的意旨,這是我對事情的看法!」
摩西保持沉默以示尊重,就像幾世紀的亞基巴面對死亡與永恆時,一樣保持沉默。

還有一則傳說:
當摩西知道他大限已到時,卻拒絕受死;即使他已經年邁,厭倦了流浪、反抗,還不斷被他帶領著橫越沙漠的不快樂族人折磨,但他還是想活在世上。他披上粗麻布,將灰燼撒在身上,寫了一千五百篇禱文,然後畫一個圓圈把自己圈起來並宣佈:「我不會離開這裡,除非上帝撤銷這道命令。」他的話再度震驚了整個宇宙,天地惶惶然,互相詢問該如何是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上帝已決定毀滅天地萬物?
接著,摩西所寫的五本律法書也出來幫助摩西,他們請求上帝延長摩西的壽命,不過並沒有成功。
後來,火也加入求情的行列 — 依然徒勞無功,說盡了好話也沒用。接著,上帝和摩西有一段驚人的對話,造物主試圖說服祂信任的僕人服從祂的法律:「你必須死,摩西,否則人們會把你當偶像來崇拜。」
「您不信任我?」摩西問:「我還沒證明我的價值嗎?我沒有毀滅金牛犢嗎?」
上帝原本可以說祂只信任摩西一人,可是祂選擇用摩西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意思。
「摩西,你是誰?」上帝問。
「暗蘭之子」摩西回答。
「誰是暗蘭?」
「以斯哈(Yitzhar)之子。」摩西回答。
「誰是以斯哈?」
「哥轄(Kehat)之子。」摩西回答。
「哥轄又是誰?」
「利未之子。」摩西回答。
「那利未呢?」
「雅各之子、以撒之子、亞伯拉罕之子……」
他一直回答到第一個人類,亞當。
「亞當?亞當在哪裡?」上帝說。
「亞當已經死了。」摩西回答。
「那亞伯拉罕呢?還有以撒和雅各呢?」
「死了,他們都死了,其他的祖先也都死了。」摩西說。
「沒錯,你的祖先都死了,而你卻希望永生不死?」上帝說。
可是摩西突然發現自己辯才無礙:
「亞當?亞當偷竊,我沒有。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不是您的子民;以撒也是一樣。但我沒有,我的兒子都是以色列子民。」
此時上帝似乎已經失去耐性了:「摩西,」
上帝突然說: 「你殺了一個埃及人,是誰命令你殺他的?不是我。」
而摩西又替自己想到了答案。
「對,我是殺了一個埃及人,可是您呢?您殺了很多埃及人,殺了埃及所有的長子,而您竟然想懲罰我?」
其實摩西很清楚,不管他多會辯駁,情況都不會改變的;上帝有祂的思考邏輯,跟人類不一樣,但他不顧一切轉而求助於天地萬物:
「天與地,請為我祈禱!」
「不,我們不能。」天地說。
接著他懇求太陽和月亮為他祈禱。
「不,我們不能。」太陽和月亮說。
接著他又找星星、行星、山岳、河流。
「不,我們連替自己祈禱都做不到了。」
摩西又求助於海洋:
「求求你出手相救。」
冷酷且懷恨在心的海洋提醒摩西,很久之前他們初次相逢,摩西領著剛剛被解放的族人做渡海的壯舉:
「暗蘭之子,」海洋譏諷摩西:「你今天怎麼搞的?你現在需要我了?這是當初那個用杖逼我退去好讓族人渡海的摩西嗎?」
摩西終於明白他是多麼孤獨無助,他悲哀地輕聲說著 — 幾乎是自言自語:
「從前我還是一國之王時,可以發號施令、呼風喚雨,如今我屈膝下跪,全世界卻冷眼旁觀。」
此時,著名的臉孔天使(Angel of the Face)慷慨地給他一個友善的建議,叫他不要再反對上帝的計劃:
「上帝做這決定時我在場,我聽到他們宣布這項命令時已經決定,而且不得暫緩。」
摩西應該留心這個善意的忠告,他應該優雅而有尊嚴的離開,可是他沒有;他依然拒絕死亡,繼續哀求能多活一天或一小時,跟所有凡人一樣 — 一點都不像一個先知中的先知,能夠把自己的遠見加在人類身上;也不像曾經見過上帝、感受祂灼熱氣息之人類導師中的導師。
他甚至絕望到想放棄人的身份以交換幾天的生命:
「萬物的主宰,」他哀求著:「讓我像動物般地活著,以草為食,以春泉止渴,並且心滿意足地看著日子一天天度過。」
上帝拒絕了他。人類不是動物,人必須活得像人,否則寧可不要活。
摩西接著說:「那麼就准許我成為風的朋友 — 一隻鳥 — 留在這世上,每晚回巢,並對活著的時刻心存感激。」
「人活著和死亡的時候都要像人,跟所有人一樣。」上帝再次拒絕。接著,上帝直接開門見山地說:
「摩西,你必須死,你已經說太多話了。」
可是摩西還是不肯離開人世,他激烈地抵抗到底;突然間,他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哀求著死亡到來。
我們稍後再來了解。讀者不免為摩西如此渴望求生感到疑惑。摩西這麼熱心、忠心的人,怎麼會違抗神的旨意呢、甚至懷疑呢?為上帝和祂的榮耀而死不是一種殊榮嗎?為什麼他這麼渴望繼續活著?畢竟他也不年輕、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再者,他的人生快樂嗎?值得嗎?他一直受到上帝和人類的考驗和懲罰,從來沒有人感謝過他,或對他伸出友誼之手;他的族人讓他受了這麼多苦,致使他也開始懷疑自己和他肩負的使命。他們扭曲他的理想,背叛他的信任,他人生中的歡樂幾乎是微乎其微;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死抓著他不放?為何不安安靜靜地走呢?
就算他真的這麼想活著,為什麼要表現出來?為何表現出他的求生慾?這種行為是一個開國君主應該有的嗎?就我們所知,大多數偉大的人物都會隱藏自己的感受、壓抑苦痛,死對他們來說根本是不屑一顧的,那我們該如何解釋歷史上最不平凡的人為何舉動如此怪異?難道他忘了同樣是上帝指派的猶太教士亞基巴卻能安靜、甚至愉悅的接受殉道嗎?

摩西,《聖經》歷史中最寂寞、也是最有威望的英雄,他的艱難任務和豐富經驗令我們欽佩、敬畏。摩西憑著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他的出現變成決定性的轉捩點,自他出現後一切都不同了。
他在猶太傳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一點我們並不訝異,因為他對社會正義的維護、對民族自由的爭取、他的成功與失敗、詩人靈感、謀略天賦、組織才能、他能與上帝和族人間的複雜關係、他的要求和承諾、譴責和祝福、發怒和沉默、致力讓法律通情達理、讓執政體系建全,從來沒有一個人能為這麼多人做這麼多事。他的影響無遠弗屆,不受時間阻隔;律法書以他為命名,《猶太法典》不過是它的註釋,而猶太神秘主義也只口耳相傳其靜默。
我們的導師摩西舉世無雙,他是唯一親眼見過上帝面容的人,是人類的嚮導和崇高的立法者。《猶太法典》所寫的「這就是摩西在西乃山上得到的法律」,必須會將任何辯論做個總結;他既是每個問題答案的來源,亦是每個問題的核心。《猶太法典》說:會被學生提出來問老師的每個問題,摩西在西乃山上都已然聽過了。
雖然如此,傳統對他的描寫可是小心維持平衡的,我們看到他的優點,也看到他的缺點。不像其他宗教創立者或傳統領導者的完美無缺,摩西被描述成一個偉大卻會犯錯的人;所有宗教都想把自己的創教始祖變成像神一樣崇高,唯獨猶太教努力讓摩西人性化。
我們偶爾會產生這種印象:《猶太法典》想讓我們相信,最偉大的人類領袖並不是真的有能力善盡他的職責,它將他所有缺點和善變的情緒暴露無遺。摩西跟人類和天使處不好,娶了一個異教徒的女兒,遠離他的族人生活,甚至曾經否認他是猶太人;況且,他不善於辭令,又如何期望他能振奮大家?
可是,要不是他,以色列到現在還是奴隸,活在恐懼的黑暗中,害怕光明。

他的生命即是以他自己的眼淚開始的。法老王的女兒巴特亞(Batya)看到一個籃子在尼羅河上漂流著,她在籃子裡發現了一個猶太嬰孩 — 她知道他是猶太人,因為他的哭泣不像嬰孩,反而像個大人、像一群大人。一位評論家說,整個猶太民族透過他在哭泣。
傳說摩西並不想哭;相反地,他試圖忍住眼淚,保持冷靜、安靜,雖然他的內心確實很害怕。可是加百列(Gabriel)天使用力打他,要讓他哭,好激發巴特亞的憐憫心;這或許可以解釋摩西後來和天使們的緊張關係。
摩西被帶到皇宮時就不再哭泣了,而且很快地便以過人的聰明才智迷住國王和所有朝臣,成了最受寵愛的孩子,也最早熟;三歲就有醫病和預言的本事。因為他長的十分俊秀,所有人都愛他,甚至連他的養母巴特亞都一直用甜言蜜語誘騙他。他獲得最好的教育,老師遠道而來為他上課,莫不訝異於他的勤學態度和高理解力,沒有多少時日已精通好幾種語言和各類科學;連法老王都很疼愛他,經常把他抱在腿上與他玩耍 — 一種危險的親密關係。一天,當小摩西頑皮地把皇冠從法老王頭上摘下來放在自己頭上時,法老王的謀士們都感到十分不安,他們說這是叛君之罪,祭司們則說這是個惡兆,所有人都同意將摩西處死免得將來後悔莫及。幸好有一位謀士是天使喬裝的,他提出一個較不激烈的解決辦法:在小摩西面前放兩個盤子,一個堆滿了金銀珠寶,另一個則堆滿燃燒的炭;要是他伸手去拿金子,就證明他確實有叛主的嫌疑,必須殺掉他;如果他伸手拿滾燙的炭,這就表示他只喜歡閃閃發亮的東西。決定好之後,結果摩西真的伸手去摸金銀珠寶,可是加百列天使用力推他一把,以致他不小心抓到一根熱木炭,還送進嘴裏去。摩西因此得救 — 不過他的舌頭被燒傷,從此之後成了口吃。
此後他變的更謹慎,因此更加安全無憂;或許有幾位宮廷顧問還是一直懷疑他,但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事實上,我們對他的青少年時期一無所知。他跟他的奴隸同胞有沒有任何聯繫?他知道自己的出身嗎?《聖經》或《猶太法典》都沒有提到這些,我們只知道有一天他長大了,出去見他的同胞(雷貝吉拉[Rebbe Gerer]對此的解釋是:摩西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回到自己族人身邊)。他那時幾歲?有人說是二十歲,也有人說四十歲;重要的是他以王子的身份出現在猶太兄弟面前,擁有一位王子所應有的權力和特權。一道深深的鴻溝阻隔在他和苦難之間,但奴隸的饑餓、苦難打動了他,讓他決定出面干涉。
《米大示》告訴我們,那天摩西看到身強力壯的男人提輕的擔子,身體虛弱的人在沉重的擔子下硬撐著;老人做年輕人的工作,年輕人做老人的工作;男人被分配做女人的雜務,而女人則做男人的粗活兒。他被這景象嚇呆了,決定為他們求情,並且從那時候開始安排每個人依據自己的能力各司其職。
可是摩西並不是這樣就作罷了,他的民族意識一旦被喚醒,就促使他去冒更多的險。他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替他們爭取到過安息日的權利,還參與討論他們的內政;事實上,他自稱是他們權益的保護者。
有一天他看到一名埃及督工虐待一名奴隸,便撲向那督工並殺了他。從那時候起,他幾乎都不待在皇宮裡,反而跟著這些受強大帝國迫害的猶太人,學習他們的風俗習慣。他想了解、幫助他們,因為了解後才能更有效地給予幫助。他試圖理解迫害者和那些從奴隸中選出來的督工之殘忍,為何這些受迫害的人不相互幫助,反而採納敵人的作法?有一天他看到兩名猶太人在爭鬥,當其中一人準備攻擊另一人時,他立即出面調停,並輕斥那攻擊者:「你這個邪惡的人,為何攻擊同族的人呢?」其實這根本不干他的事 — 一位埃及王子為何會關心兩個猶太奴隸吵架?可是他已經把自己當成猶太人了,大家也開始注意到這件事。這兩個猶太人心底很清楚,因此被他點名的那個人傲慢地回答:「別跟我們說教,你也打算殺了我們嗎?」這個人知道摩西為了救猶太人殺埃及督工的秘密,也知道摩西是猶太人,否則他一定不敢對法老王最寵愛的王子這麼無禮。
受到指控、遭人出賣的摩西不得不逃命。《猶太法典》告訴我們,有一位長相酷似摩西的天使跟摩西調包,所以到了受刑時真正的摩西早已逃出國外。還有一個奇蹟是:皇宮裡的人眼睛全被刺瞎,不然就是聾了啞了,見到或聽到他離開的人都沒辦法說話。另外還說到,摩西被法老王的侍衛抓到要砍頭時,他的脖子卻奇蹟似地抵擋了斧頭。
可以確定的是,這對摩西而言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戾點之一。對一個原本貴為王子、擁有世上最好的一切、卻在一夜間變成逃犯的年輕人來說,這的確很不容易,捨棄原本的朋友和習慣去適應逃亡者的生活一樣也不容易。
當摩西開始對另一個國家效忠,在很多方面儼然成了一個陌生人:對埃及人來說,他是個陌生人;對猶太民族和他自己而言,他也是個陌生人。

經歷了許多冒險犯難的日子後,摩西在米甸(Midian)安定下來,找到食物和避難所,並且當起牧羊人。他娶了一個當地女子 - 祭司葉忒羅(Yitro)的女兒,生下兩個兒子:以利以謝(Eliezer)和革舜(Gershom),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遠離一切問題、危險和衝突。他會不會偶爾想起父母和受迫害的兄弟?顯然沒有,至少沒有任何文獻傳說提到過。摩西不再關心猶太人的命運,浩瀚的沙漠將他和猶太人分隔開來。他很滿意現狀,不論遙遠的埃及發生什麼事,他都不再關心。他專心照顧他的家人和牲畜,填滿他的時間,過平凡人的生活,這樣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奇怪的是,摩西住在這塊新土地上四十年,從不曾擔心家人的命運,這似乎不太可能,到底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如何解釋這種突如其來的冷漠態度?他曾經為了拯救一條人命,不惜拿他的財富、自由和未來作賭注,但為何連想辦法確定他的族人是否還在受苦都沒有?這種行為不符合摩西的性情,也不合邏輯。已經選擇了猶太民族,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結果就這樣放棄了?這實在不合情理。
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摩西在許多方面對猶太人感到失望。他們不曾抵抗,也不肯反叛;他們習慣了「忍受痛苦」,換言之就是「屈服」。他可能憎惡他們無法克服內部的歧見而團結起來對抗敵人,大多人存有偏狹、妒忌、自私之心。再者,他們背叛了摩西這個恩人,因而他也相信背叛是存在的。告密者到底是誰?摩西殺埃及督工時還有誰在場?只有一個人在場,這是摩西解救的那名猶太人。
對摩西來說,這一定是個難過的經驗 — 這蘊藏著可怕的含義,他會不會已經做下結論,認為猶太人不值得他去為他們爭取自由?他們掉的太深、太習慣當奴隸,根本無法拯救?這會是他逃走的真正原因嗎?不是因為法老王,而是因為猶太人?他可以平息國王的怒氣,畢竟他殺的不過是一名卑賤的督工,這種罪在古埃及並不是很嚴重,他的罪一定會被赦免的。他對法老王的畏懼遠不及他對猶太人的幻滅。
讓我們再深入思考這個假設,就會明白為何它到達米甸時要隱瞞真實身份了。他們以為他是埃及人,他也就乾脆不澄清;他是一個隱瞞身份的猶太人,尋求同化的程度到了沒讓第二個兒子行猶太割禮。摩西再次跟他的族人遠離,雖然這一次是有心的,沒有什麼比看著受迫者採納迫害者的法律和行為更令人痛苦了。如果猶太人自己的行為舉止都像埃及人了,摩西幹麻還要關心他們的命運?他寧可選擇遺忘他們。
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了解為何當初他拒絕當上帝的使者。《米大示》說,上帝花了七天的時間來說服他,摩西拒絕並提出各種反駁:「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找一名天使或是我的哥哥亞倫(Aaron)?我不善於言語,而且我有妻兒,我的岳父不會答應的。再說,如果猶太人問一大堆問題時,我要說些什麼?法老王問我問題時,我應該怎麼講?」顯然摩西不想回到猶太人身邊,不想再去觸碰那道尚未痊癒的傷口。
不過最後他屈服了。上帝一向會贏,祂說什麼就是什麼。
再想想這情景:遼闊沙漠中出現燃燒的荊棘,在一片充滿寂靜與不安的氣氛下,一個似近似遠的聲音十分堅定地探索著目標,而且充滿了活力;任何人都抗拒不了那個聲音,連摩西也不能。摩西把家人集合起來,跟岳父道別,踏上返鄉的路途,儘管他一點都不興奮。那晚他下榻酒館過夜。為什麼要休息?是不是這樣他就可以延後再一次見到那些他不想再見到的猶太人?要是不巧碰到那個出賣他的告密者呢?在這種情況下摩西會恨不得死去這就是他沒有反抗一位天使神秘攻擊的原因。他的妻子西坡拉(Tzipora)救了她,她火速讓兒子行割禮,就是為了提醒上帝和摩西他們所立的誓約:摩西不能死、不必死,還不到時候,以色列需要他 — 上帝也需要他 — 而且以色列也不能死。

我們可以看到<出埃及記>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摩西離開寧靜的沙漠,走進歷史的漩渦中。在埃及,他讓我們跟他一起見證一個帝國的瓦解,一切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分崩離析,這齣戲碼的參與者被情感和不知名的潮流左右而失去理智,文字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驅使,令人窒息。一部史詩和上千塊斷簡殘篇清楚地湊合在一起,所以事情都用緊密精確的方式敘述:人們的情緒、奴隸的恐懼、統治者空洞的自大、鼓勵人們揭竿起義的召喚、統治者和受迫害者之間的迴響。什麼該做?該說什麼?要跟隨誰?如何辨識救贖的信號、歷史的意義?
起先,摩西和哥哥亞倫孤立無援。摩西原先的懷疑後來證實是對的:這些奴隸想繼續當奴隸。《米大示》告訴我們,摩西和亞倫到達埃及時,受到以色列長老們的歡迎,他們聲稱已經準備好追隨摩西和亞倫到底,於是他們出發前往皇宮;然而,快到皇宮時他們卻改變心意、畏縮不前,結果最後還是只有兄弟兩人單獨進皇宮。如果連長老都喪失勇氣、領導者都像恐懼低頭了,還能期望一般的猶太貧民百姓做到什麼嗎?
不,這些奴隸還沒準備離開,法老王也還沒準備讓他們離開。要是法老王夠精明的話,他可以說:「你們想離開?請便,我沒有這些猶太奴隸也不會怎麼樣,帶他們走吧!走了最好。不過我有一個疑問,你問過他們嗎?你確定他們真的想離開?」幸好上帝阻止法老王繼續玩這遊戲,不然摩西就得面臨奴隸不願意跟隨他的窘境了。書上記載當摩西和法老王商議解放猶太人時,亞倫則設法說服猶太人接受自由,此舉讓他當上第一位祭司長。
協商無效,其他的方法也試過了,於是詛咒、災禍一個個降臨埃及。經文再次爆發它的敘述力量,我們彷彿聽到叫喊聲、痛哭聲、厲聲吆喝的命令。最後一晚是最後的機會,一群非猶太人奴隸與埃及人決定加入反叛運動,因為再也沒有如此的機會可以讓他們離開。我們幾乎可以聽到埃及父母在哀慟孩子的死去,而摩西的副手一直煽動大家:我們走吧,快點!跟時間的賽跑已經開始了,已經遲了。
逃亡的奴隸只有一個晚上能突破重圍逃離囚禁他們的地方,明天迫害者就會重整軍隊,明天他就會對他的軟弱感到後悔,明天就快到了,明天就是現在。
我們看到人們沒命似地奔跑,連停下來往後看一眼都沒有,他們向大海直奔而去,到了海邊不得不停下來。「這就是終點,死神在等著我們。」這群人的領導者受摩西的激勵,繼續鼓動大家:「不要害怕,走進水裡!」據一位評論家說,摩西突然命大家停下來:「且慢,大家想想,重新評估你們在做什麼;不要像害怕驚慌的逃犯跑入海裡,要像個自由的人。」每個人都照著他的話做,不再驚慌著急。摩西開始向上帝祈禱,但上帝提醒他現在時機不對:「要以色列人加快腳步。」猶太人頭一次團結起來往前衝,紅海這時分開了,讓猶太人過去。我們知道這一幕是如此壯觀且充滿信心,以至於最卑微的奴隸女孩所看到的神蹟比幾世紀後的先知以茲奇(Ezekiel)都還來的多。摩西開始唱起歌來?這位說話從不超過五個字- 「讓我族人走」 - 的口吃者竟然做出《聖經》中最偉大、最好聽的抒情詩。
這個口吃者是怎麼變成吟遊詩人的(今天我們知道口吃者說話雖然有困難,但唱歌不成問題,這個理論可能是自摩西之後才成立的)?哈西迪教派的解釋是:他們對上帝和祂的僕人摩西有信心。所有的猶太人第一次圍在摩西身邊,他第一次變成真正的發言人,那就是他能唱歌的原因,因為整個民族透過他歌唱出來。
這是感恩禱告的時刻嗎?全世界同聲歌唱,連天使也開始歌唱。不過根據《猶太法典》的記載,上帝用人類能理解的方式召喚:「我的子民快要淹死了,而你們竟然在唱歌?如果他們是以色列和自由的敵人呢?他們畢竟是人類,人類快要被淹死了,你們卻想著唱歌!」當然天使們可以回答:「那猶太人呢?為什麼他們可以唱歌?」天使們並沒有,這群倖存的以色列人有權利、也有責任表達謝意。

過了七週,重大的時刻來臨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上帝要開口說話揭示祂的律法,讓祂的聲音被人們聽到。三天來,所有齋戒沐浴、滿心期待,一定有人夠資格接受上帝的律法並被上帝召見;然而,如果相信《猶太法典》的傳說,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人不受影響。那天早上,當所有以色列人集合在山腳下時,有些人卻還在帳棚裡睡覺,所以上帝先以雷電的形體出現來搖醒這些愚民;當人類打開心胸要接受上帝的召喚時,這些人竟然還在睡覺。突然,一片寧靜,此時出現一個聲音,上帝說話了。祂說了什麼?祂的秘密工作?祂那永遠叫人猜不透的意圖?不,祂在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談一個人對其他人的責任。在這特別的一刻,上帝希望處理人類的關係,而不是神學理論,難怪祂的聽眾會反抗。為什麼眾人皆醉我卻要獨醒?當人人都偷竊、殺戮時,為何我不能隨波逐流呢?《猶太法典》敘述得很明確:以色列人拒絕律法書,直到上帝威脅他們 - 祂舉起了一座山威脅他們,不接受這部律法書就得死。他們沒有選擇,只好百般不願地收下律法書,上帝這才滿意。
但摩西並不滿意。以摩西率直的個性,他希望看到他的族人自願接受律法書,自願立誓服從上帝,因他答應守護以色列人的命運;可是,他什麼都沒說。四十天後一切都被人們遺忘殆盡,摩西手拿著律法書的石碑站在山頂上,聽到山下傳來一陣異常的吵雜聲,原來他的族人正歡欣舞蹈著獻祭金牛犢。
《米大示》說,摩西非常憤怒,準備殺了他哥哥亞倫,他簡直失望到了極點:在西乃山上接受異象四十天後竟然就拜金牛犢!儘管神的顯靈、度過紅海和其他的奇蹟都很重要,但這些以色列人的某些思想已經被埃及洗腦了。
這或許可解釋摩西與族人、上帝間的曖昧關係。他渴望冒險會成功,但並不是那麼容易;他發現自己一直在狂喜和絕望之間搖擺,每一次的成功之後卻又跟著失敗,永遠不知道該對族人有什麼樣的期望。
摩西的發怒、放棄都是可理解的,他挑選的這些人除了讓他擔心外什麼都不會;他們既不快樂也不滿足,只會不停抱怨、發牢騷、抗議、後悔放棄過去被奴役的穩定生活- 雖然貶低人格、朝不保夕、愁雲慘霧。摩西的猶太族人沒有信心也沒有興趣參與創造歷史。

他們一離開埃及就開始問:「你為什麼要讓我們離開?埃及的墳墓不夠多嗎?為什麼要把我們全部埋葬在沙漠中?」
渡紅海的奇蹟過後三天,所有人都想知道的是:「那裡有什麼可以喝?」不到一個月,他們就懷念起埃及了:「埃及的生活很好,想吃什麼都吃的到。」
甚至當摩西幫他們拿到嗎哪(Manna)時,他們還是不滿意。他一度被激怒的大叫:「上帝啊!我該怎麼面對這群不知感激的人?再出點什麼意外,他們一定會用石頭把我打死的!」在另一個場合,他必須提醒我們,他沒有從他們身上得到任何東西,沒有犧牲他們以致富,沒有虧欠他們任何東西;除非受到指控,否則一般人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我們來聽聽《米大示》怎麼說的。跟隨摩西的以色列人說:「看看他的頸子、肚子和雙腿,他吃的、喝的東西都是從猶太人身上拿去的,它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得自於猶太人。」
「而且他妒忌摩西」,這句話做了明顯的註解”每個做丈夫的都懷疑摩西跟自己的妻子有染,似乎每個人都想把他從領導者的高位拉下來跟他們平起平坐。
可憐的摩西,夢想著能激勵他們,使他們心智高尚,把奴隸變成王子,並將他們塑造成自由且最優秀的民族;然而他們的夢想破滅了,不知悔改的猶太人依然想著卑鄙的詭計和內鬥。他們見過上帝的奇蹟,卻什麼都沒學到,親眼見證宇宙重大事件卻不受影響。他們已經懷疑上帝是否還在他們身邊、懷疑自己的配偶、懷疑自己的記憶。
摩西對他挑選的族人有所期待:及另一種景象、另一種忠誠度。獲得解放之後,他們應該活得很驕傲,像個自由者,而不是一群逃亡者。「摩西祈禱著」在《米大示》中的解釋是:他們讓摩西感到厭煩。太多人拿太多問題來煩他,我們可以想像他的鬱悶不樂,只有在他哥哥亞倫榮獲祭司長的位子時才笑逐顏開,否則他似乎總是不快樂、歡笑遠離。摩西背負太多責任和悲傷,獨力處裡每一件事,沒有信得過的人可以幫他;相反地,他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他、不信任他,而且還忌妒他。年輕的先知們在他背後算計著他,可拉黨(Korakh)的顯要人士甚至策畫行動要逼他讓權。它派到迦南的探子帶著不好的消息回來,說應許之地被巨人佔據。兩個外甥- 即亞倫的兒子 - 醉醺醺地混進聖殿,而他哥哥也參與造金牛犢。
事情每況愈下。有一段記載說有些人嘲笑他、把他當瘋子。摩西是領導者和守衛者,當他拿十誡給他的族人看時卻被譏笑:「你打算對我們說教嗎?口吃的人?」 他們還把孩子丟入他的手臂中大聲說:「摩西,你要拿什麼來養他們?你要教他們什麼技藝?如果他早一點離開帳篷,他們就會問:「怎麼這麼早啊?」如果他比平常晚離開帳篷,他們就會說:「他在躲我們,怕見到我們。」還有,他向他們解釋上帝的律法,但他們拒絕了解。帶領以色列人四十年,摩西還是必須證明自己,每天晚上都告訴他們,他們在哪裡、從西乃山事件後已經過了多少天,這樣他們才承認摩西的心智是健全的。
誰知道?也許上帝決定不讓他們進入應許之地是一種報答,而不是懲罰。

面對著一群反覆無常、不知感激的人,摩西有理由絕望、申訴,而他確實也常這麼做。有些評論家說:太頻繁也太嚴厲了,這就是他被懲罰的原因。不過,要是有人說以色列的壞話,他會馬上為它辯護、激烈抗辯。猶太人常常批評自己的同胞,摩西不僅會跟敵人抗辯,很多時候甚至是跟上帝抗辯。
《米大示》說,唯有為族人辯護,摩西才能成為上帝的使者(Man of God)。
事實上,他扮演著兩個同等困難的角色:他是替上帝傳達訊息給以色列人的使者,也是替以色列人傳達訊息給上帝的使者。
當天使們在講以色列的壞話時 - 這情形經常發生 - 摩西會挺身為它辯護;當上帝決定把祂的律法給以色列人時,天使們皆表示反對,摩西斥責他們:「那誰來遵行上帝的律法?你們嗎?只有人類才可奉行上帝的誡律。」
當摩西的族人墮落到圍著金牛犢舞蹈的地步,他還找得到理由為他們辯解:「上帝,這是誰的錯?是他們的錯還是您的錯?您讓他們流亡在外這麼久,長期受到偶像崇拜的毒害,以至於他們至今還沉溺其中,這難道是他們的錯?」他接著發出最後通牒:「您若不肯原諒他們,就將我的名字從律法書中去除吧!」
當上帝對他說「你的人民有罪」時,摩西突然幽默地答到:「他們遵行您的律法時就是您的子民,而違反誡律時就變成我的子民了?」
還有一次他說:「宇宙的主宰,不要太生氣,沒用的;就算您毀滅天地,您的子民還是能倖活,因為這是您許諾的,記得嗎?所以何必動怒呢?」
儘管摩西十分失望,遭受種種磨難,而且沒有得到族人的感激,但他從未對以色列人失去信心,仍然有力量和勇氣繼續站在以色列人這一邊,宣揚他們的榮耀和生存的權利。
儘管他經歷這麼多苦難,但他知道如何心存感激地接受每一件禮物。摩西是感激的化身,在他的十個名字中,他保留「摩西」是因為這個名字是法老王的女兒巴特亞給他的,而巴特亞是救他的人。
當天災降臨埃及時,是亞倫用杖擊打尼羅河將它變成一條血河的;摩西不會這麼做,因為他不希望危害到拯救他性命的河流。
後來當以色列必須跟米甸國打仗時,是由約書亞(Joshua)領軍,而不是摩西;摩西不會攻打曾經庇護過他的國家及其人民。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摩西執意要活著,竟不惜違抗上帝的旨意?這是他抗議天堂利用死亡減少、刺激、最後消滅人類的方式嗎?這是他代表以色列人的最後行動嗎?這是他教導以色列的方法:告訴他們生命是神聖的- 對每一個人皆然,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放棄生命?這位受神靈啟示最多的先知是不是希望用他的親身實例來告訴我們,不論經過多少世紀和幾代子孫,活得像人、像猶太人,就是對生命的負責、為每一分氣息抗爭- 即使必須與上帝對抗?
當然也可能摩西只是個精力旺盛而怕死的老人,是個有缺點、有焦慮的平凡人;當他的大限來臨時,他不肯扮演聖人或英雄的角色,他想活,而且他也承認。他從不說謊,從不自欺欺人,就算臨死也不說假話。
沒錯,他想活下去而且不感到羞恥,他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以求活著 - 除了犧牲別人的生命。《米大示》告訴我們,最後上帝告訴摩西:「既然你堅持活在世上,那就活著吧!不過以色列人得受苦。你自己選,不是你死就是以色列人亡。」摩西大叫:「讓摩西死吧!讓一千個像摩西這樣的人死,但請放過以色列人。」這是人之常情:能活著是好事,想活下去是人性,但絕不是用別人的命換來的。
摩西是標準的人文主義者,即使他有勇氣和寬大的胸襟,但他的優點和缺點全都合乎一般人性。他沒有超自然的力量,沒有神秘的特異功能,所做所想的每一件事不是關係著他的「個人救贖」,就是關於整個民族的福祉。他上過天堂,大可留在那裡,可是他選擇回到人世間。他可以不把他發現的真理說出來,但他選擇跟大家一塊分享。雖然他被上帝選中,卻拒絕拋棄人類,只要上帝讓摩西更接近人類,摩西也會讓上帝跟人類更接近。他會分享一切。
另外一則故事則描述他的脆弱面,也讓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經過一番冗長的唇槍舌劍,最後上帝同意讓摩西活著,條件是要接受約書亞變成他和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答應了,但立刻就後悔地說:「我寧可死一千次也不要一刻受辱!」
摩西也會嫉妒,先知也是人。

讓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死的:
當摩西最後終於同意接受死亡時,他求上帝不要把他交到掌管死亡的天使手上,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死亡天使三度接近摩西,不過他什麼也不能做,只能遠遠的看著摩西。
摩西臨死前都在為以色列人祈福,他原本一個個賜福,但是時候到了,他只好一次賜福給所有人。
然後摩西由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及其子非尼哈(Pinhas)護衛著爬上尼波山(Mount Nebo),他的門生約書亞跟隨在後。他慢慢進入等著他的雲團,往前一步,然後回頭看身後隨行目送的人們;再往前一步,又回頭看看後頭的男女老少,淚水湧進他眼裡模糊了他的視線。他到達山頂時停了下來,上帝警告他:「你還有一分鐘。」摩西躺下來,上帝說:「閉上你的眼睛。」摩西閉上了眼睛。上帝說:「將雙手放在胸前。」摩西也照做了,然後上帝親吻他的唇,摩西的靈魂在上帝的氣息中找到了庇護所後便進入了永恆。
山腳下瀰漫著層層濃霧,以色列子民哭泣著,天地萬物也跟著悲泣;哀傷的約書亞忘了三百條誡律,卻有了七百個疑惑。悲慟的人們被悲傷矇蔽,竟然想殺了約書亞,因他繼承摩西的位子。摩西是以色列、也是全世界最悲傷、孤單、強大的先知。
最特別的是,狂喜的天使和撒拉弗給予他熱烈的歡迎,他們的喜悅劃越整個天際,各處皆頌讚他是上帝最忠實的僕人。他在人世間的事蹟受人宣揚,天堂褒揚他七次,水褒揚他七次,火也褒揚他七次,人類歷史則永遠頌揚他的名。

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在哪裡;山上的居民說在山谷,山谷的居民說在山上;不是在廟宇,也不是在博物館,而是無所不在。
他臨終時沒有人在場,所以就某方面來看,摩西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只要有以色列人宣揚摩西的法律和真理,摩西就會透過他而活著;就像燃燒的荊棘,燒得毀人心卻燒不掉人們的信仰。